莫德尔为何能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晋升为司令,莫德尔为什么四个月就晋升元帅
莫德尔为何能不到3个月的时间就晋升为司令
1941年3月,苏联为自己的粗心大意和对敌人的低估付出了惨痛的代价。短短三个月,就损失了280多万兵力,丧失了大片领土。德国充分利用了闪电战术,尤其是基辅战役期间,彻底消除了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威胁,形势非常好。
不过德军各部消耗也很大,尤其是坦克。比如第3装甲师的坦克只有个位数,急需休整。但德军最高统帅部似乎并没有就此罢休。不顾将军们的再次反对,进攻莫斯科的“台风行动”开始了。正是这场战斗成就了莫德尔的个人荣耀。
莫斯科战役,第3装甲师不再充当“尖刀”。
其实德军统帅部很清楚部队面临的困难。中央军群还在对基辅战役进行“扫荡”和清理,尤其是装备、物资和弹药的匮乏,以及数十万士兵的裁减,使得德军战斗力大打折扣。但在他们看来,莫斯科战役必须进行,而且越快越好。
首先,基辅之战之际,斯大林在莫斯科周边设置了两道新防线,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,集中了125万兵力和近千辆坦克。然而,这些仓促建立的防线并不完整,漏洞百出。换句话说,尽快进攻意味着不给对手太多的准备时间。
其次,追求胜利,摧毁苏联抵抗的意志。面对德军的“闪电战”,苏军呆板的战术束手无策,接连失败,士气低落。与得胜的德军相比,此时士气正旺,应乘势而上,迅速攻占莫斯科,彻底瓦解苏军军民的斗志,加快战斗进程。
更严重的是,参战官兵都穿着夏装。在“巴巴罗萨计划”中,没有考虑到苏联问题会在冬季解决,再加上意大利这个“猪队友”在巴尔干半岛的溃败,以及基辅战役拖延数月。因此,留给攻击的时间不多了。我们必须克服困难,尽快恢复对莫斯科的进攻。
解决的办法是,在中央集团军群各部向斯摩棱斯克转移的同时,大量的装备和物资也在满负荷运输。打磨的差不多的第三装甲师,只有三天的休息时间。好在一批新引擎及时到达,维修人员加班加点,坦克数量恢复到70多辆。
由于第3装甲师在基辅战役中的过度消耗,莫德尔和他的部下在这次行动中只能担任掩护任务。莫德尔不同意。战役初期,他仍将全师分成三个战斗群,向两个苏军集团的交界处猛冲。苏军没想到德军进攻这么快,防线瞬间崩溃。
德军赢得了台风行动的第一阶段,莫德尔在四个月后从师长晋升为指挥官。
莫德尔的一个战斗群一天前进了136公里,创下了二战中单日最长攻击距离的纪录。两周后,第三装甲师到达离莫斯科仅100多公里的地方。苏军又一次被打了,他们完全低估了德军继续战斗的能力。就连德国人自己也没想到胜利会来得这么容易。
“台风行动”第一阶段圆满结束,50万苏军在布良斯克地区放下武器。对于这样的胜利,德军一直看中了。这是克服各种困难取得的伟大胜利,全体官兵欢欣鼓舞。国内媒体趁机大肆宣传,仿佛“战争结束了,苏联完蛋了”。
10月底,为了完成对莫斯科的最后一击,德军重新调整了兵力。当然更多的是“功德无量”。莫德尔凭借出色的表现和陆军总司令布劳契奇的关怀被晋升为将军,并担任第3集团军所属的第41摩托化军司令。
从师长到司令员只用了四个月。这种晋升在德国军队中引起了争议,莫德尔的粗鲁和辱骂行为再次成为人们反对他的主要原因。在胜利面前,他们没有看重他的战绩,或者说没有展现他的实力。说白了,莫德尔“人缘太差”。
尽管遭到巨大的批评,莫德尔表现出一种“漠不关心”的态度。其实在他心里,已经暗暗斗争了很久,所以他必须拿出实力,让他们“闭嘴”。然而,苏联的雨季意味着寒冷的冬天即将到来。一夜之间,苏联的道路变得泥泞不堪,德军几乎寸步难行。
冰冷的秋雨不仅让德军冻得瑟瑟发抖,也让行军和后勤运输成了大问题。50万辆军车中,有15万辆报废在烂泥中。虽然莫斯科近在咫尺,但进攻速度却逐渐放缓。在斯大林的严令下,苏军越打越顽强,“保卫莫斯科”成为当时最响亮、最鼓舞人心的口号。
谢天谢地,斯大林重新启用了朱可夫,接管了莫斯科的防务。眼下他手里有近250个师,他占了“严寒”的便宜。战争的天平开始向苏联方面倾斜。德军实际上从原来的136个师减少到83个师,而且远离大后方,补给困难。
11月,苏联秋雨过后,第一次寒潮来袭,气温骤降至零度以下。穿着夏装的德国人站在野外不停跺脚取暖,坦克不得不整夜空转弯以防被冻着。到了12月,气温达到零下40度,德军终于在距离莫斯科17公里的地方停了下来。
在苏联反攻开始时,莫德尔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从陆军司令晋升为陆军司令。
莫德尔意识到德国军队不再有能力组织进攻,“不得不收缩防线”。他命令工兵清退,并开始遣返伤员,在后方设立后勤保障点以备不时之需。果然,朱可夫下达了反击的命令,苏军在900公里的战线上进行了反击。
喀秋莎火箭炮怒吼着,呼啸着,穿着大皮衣,拉着雪橇的苏军喊着“乌拉”的口号,向德军阵地进攻。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元帅下令撤退,莫德尔率领第41摩托化军撤退。为了加快速度,他下令投掷重型装备,轻装撤退。
“兵败如山倒”,形势相当混乱,莫德尔不止一次担任“交通警察”,指挥撤退。当然,他有建立防御阵地的远见,这在这个时候发挥了重要作用。他一边命令房子后面的部队埋设地雷,一边烧毁沿途的村庄,目的只有一个,让追击的苏军“也难受”。
面对混乱的局面,莫德尔端着手枪,表情严肃。在他的嚎叫声中,第41摩托化军保持了有序的撤退。不仅如此,他还组织了一个小型装甲战斗群,对苏军进行反冲锋,减缓苏军的追击。10天跑完160公里,站稳了脚跟。
尽管在莫德尔剩下不到一个团,他仍然要求更多的燃料、弹药和增援,他不得不不断反击。毫不夸张地说,他是当时整个东线唯一反对撤退的将军。他甚至骂友军擅自撤退,让部队陷入危险。
1942年初,朱可夫调集4个方面军从两翼包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,交汇点是列耶夫。统帅部的要求是“不惜一切代价留住列耶夫”。就在这时,当了不到三个月军长的莫德尔被提升为第9集团军军长。现在,没有人反对。
第一,撤退以来,莫德尔表现出了良好的战斗素质,指挥部队不慌不忙地撤退;第二,他一直反对撤退,这完全符合“有人”的想法。更何况9军一片混乱。没有人愿意拿,也没有人有能力拿。换句话说,莫德尔是最好的选择。
也正是“莫斯科的失败”显示了莫德尔的防守一面。最终凭借攻守兼备的实力,彻底“封杀”了此前与他有争议的人,使他成为二战中最有能力的“防务专家”。
莫姓的历史名人有哪些
1.莫如中:莫如子梁紫,号中江,华亭,松江府,南直隶。生于明武宗郑德三年,卒于宗申万历十六年,享年八十一岁。嘉靖十七年留学唐顺之,成为一名学者。厌倦了在浙江当政治使节,杜门写了一本书。自律、好学,向唐顺之学习,废寝忘食地学习,老而不倦。
2.莫君臣:莫君臣,少学胡源。邓稼佑进士西仲,新发分支,是仲的首选。王安石是刑部郎中,通晓五州。诸宸有一卷《月湖风光集》,文房四宝目录都记着当时的婚姻。
3.莫云:魏太祖在拓跋珪的时候,莫云经常掌管曹操的选务,被调任他职。由于他的功劳,他被授予安德侯的称号。当他被调到吴金时,莫云经常参与军事事务的计划。
魏世祖拓跋焘征服赫连昌后,莫云和常山王元奉命留守掌管全国。国号龚安定,加平西将军。后来晋升为镇西将军。他死于上帝统治时期,死后的头衔向公众致敬。
4.莫邪:吴国一个剑客的妻子,欧冶子的女儿。夫妻俩为楚王铸造了一把剑,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打造。楚王生气了很久,想杀了将军。铸造了两把剑,即男剑指挥官和女剑莫邪。
5.莫世龙:莫世龙在米芾石刻中得到了云清二字,因为他认为这是一个字,云清二字,后面还有一行字,还有韩婷、秋水、后明、玉官山、徐周子等字南直隶松江府华亭,是莫儒忠的长子。明代文学家,书法家和书法家,藏书家。八岁读书,十岁秀才,十四岁神童。皇甫Xi和王世贞紧急呼叫。不喜科举,而攻古字字画,以使人生有成。
莫国康是北大高材生,抗战期间成为汉奸,法庭上的一句话惹怒民众
我国历史上有很多汉奸。一提到汉奸,大家都想活埋。在我们看来,汉奸就是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背叛国家利益的人。抗日战争时期,中国汉奸数量达到顶峰。据说在那个特殊时期,共有350万人选择去日本。
这么多汉奸中,有很多海归,也有很多知识分子。很多人都想不通,为什么这些文化程度这么高的人会选择当汉奸。事实上,专家说有两个原因。
首先是因为日本一直实行以华制华的战略。日本开始侵略中国的时候,和很多政治上并不出众的人结盟,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待遇。日本人还特意说这是最公平的合作。
第二个原因是中国有很多人对战争感到绝望。1937年战争打响后,日军进攻的速度一直在飙升。这些知识分子知道我们国家在军事上打不过日本人,为什么不选择另一条路,就是和日本人讲和。因为这个,我掉进了日本人的陷阱。
说到汉奸,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男人。其实抗日战争时期,有很多女汉奸。今天我们要谈谈莫·郭康。很少有人了解她。她从小就出生在书香门第。当然,她对政治极其敏感。她考上北京大学后,选择了政治。
在求学期间,他与陈公博越走越近,陈公博在国民党内身居高位。莫为了接近陈公博,不惜出卖肉体。
战争爆发后,陈公博公开卖国,莫也跟着卖国。在此期间,她帮助国民党完成了许多大事。战争结束后,莫郭康被捕,法庭上的人都希望将莫郭康处死。但是,莫说:她是无辜的,一切都是陈公博指使的。
当法官问她为什么要杀害中国同胞时,没想到莫郭康回答:我在曲线救国。这些都是表面功夫,只是给日本人看的。莫郭康凭借多年的知识积累,最终被判处10年监禁。这样的决定让大多数人气昏了头。
莫尔斯发明了什么东西
1.莫尔斯发明了有线电报。
2.1839年,他发布了他的第一个发明“莫尔斯”电码。他的同事发明的电报使用“莫尔斯”电码传输信号。1844年,摩尔斯从华盛顿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。在座无虚席的议会大楼里,莫尔斯激动得双手发抖,操纵着他辛辛苦苦十多年研制成功的电报。